建設歷程
2006年3月,金山大橋開始項目籌備和前期論證,8月份得到批准立項並確定設計方案,11月份完成初步設計評審。
2007年2月,金山大橋確定中標單位;3月份,施工單位開始駐地建設;4月13日,金山大橋正式開工。
2008年10月1日, 金山大橋建設完成總工程量的74%左右,樁基、承台、墩身等下部構造全部完成,澆箱梁施工完成約一半; 11月26日,金山大橋北橋主橋和相關匝道、南北通道橋等均已完成並貫通。
2009年7月14日10時30分,金山大橋完成合龍; 9月30日,金山大橋南北橋段建成通車。
橋樑位置
金山大橋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橋東街道文頭嶺村西部的西枝江與新開河交匯處,北起東平半島、向南依次上跨新開河、文頭嶺沼澤地和西枝江,止於西枝江南岸,以高架橋形式南延至金山湖。 金山大橋北橋位於西枝江新開河分流口處,北距下游新開河東江出口2.5千米、新開河橋1千米, 西距下游西枝江大橋2千米; 南橋位於西枝江新開河分流口前,東距上游西枝江大橋(205國道)1.8千米,南距上游金山湖北段1千米,北距下游新開河分流口800米,西距下游西枝江大橋(城內)3千米。 金山大橋屬於金山大道的北端部分,線路北起東平下沉隧道北端,在東江大橋南端接惠州大道(324國道);向南經東平半島東南岸聯絡東湖路與環島一路;向南經西枝江與新開河匯流處東岸互通長湖西路、長湖東路和旭日路;向南經西枝江南岸聯絡惠沙堤二路,止於金山一橋北端,銜接金山大道中間段。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建築布局與線路布置
金山大橋以水上立交為點,北橋、高架橋和南橋為線,形式一個由中心向四周擴散的橋位布置; 東北、西北和正南三個方向主路呈Y字形交匯於河面中心。 北橋南北縱跨新開河,兩端連線東平半島與水上立交; 高架橋斜跨水上立交主體部分,從南橋中間引出通往東岸北部腹地的線路; 南橋南北縱跨西枝江,兩端連線水上立交和金山湖島。 同時,水上立交在東岸地面散射出五個次要方向的支路,每條支路都採用定向型匝道; 整座金山大橋為一公路樞紐。
金山大橋跨兩江、連三地,為惠州城市東部快速通道關鍵性控制工程,其主要設計目的是拉開城市骨架。 因此,金山大橋設計有多個橋隧和地面接線等附屬工程,與周邊一定距離範圍內的跨江橋、立交橋、沿江路及其它重要城市主幹道密切銜接, 形成一個內聚外聯路網。主要延伸通道包括:東平隧道至東江大橋、江東一路至隆生大橋(原雲山東江大橋)、金山一橋至三環立交橋,重點對接惠州大道、金山大道和三環南路。
•建築構造與設計理念
金山大橋金山立交(水上立交)採用環形匝道加定向式三層互通設計,以同時滿足五個方向的車流。第一層為水下層,專供由金山湖往東江大橋方向的車輛北行。第二層為陸面層,該層西側水上橋段專供從東江大橋來、往金山湖方向或需要駛入金山立交環島層的車輛南行;東側地面路段為一大型橢圓形環島路口,所有方向車輛都能通過駛入環島再選擇不同去向,包括掉頭返回原路。第三層為高架層,該層實現金山湖與隆生大橋雙向直通。金山大橋在上跨東平半島岸、西枝江南岸兩處分別設東湖路立交和惠沙堤立交,讓車輛能夠就近上下金山大橋。金山大橋三個方向橋端都有附屬工程:北橋北端對接東平隧道、高架橋東端對接長湖橋和江東一號路下沉隧道、南橋南端對接金山一橋和三環立交橋。
金山大橋具有橋接橋、橋接隧特點,集跨線橋、過江橋和互通橋等為一體,橋型構造豐富。大橋上部結構為預應力砼混凝土連續箱梁,簡潔美觀;下部結構為花瓶式橋墩,造型別致;全橋線形明快流暢;橋樑結構採用弧形設計,宛若長虹臥波,像彩虹立於西枝江畔;每逢夜幕,橋上燈光與水面相互映襯。 金山大橋東湖路立交採用半幅菱形設計,惠沙堤立交採用簡化半苜蓿葉形設計。 南橋設計為斜橋,其軸線與西枝江水流方向成70度角斜交,橋墩的布設與水流方向一致。 各主線橋面均為採用一級公路標準建設的城市快速路,三座主橋均為單橋設計;南橋右線下沉隧道為露天式,實現自然光全覆蓋。
設計參數
金山大橋總長約2850米,其中北橋長747.5米,寬31.5米,雙向六車道;南橋長442米,寬45.5米,雙向八車道;跨環島高架橋長535.5米,寬20.5米,雙向四車道;環島路四車道,各外接匝道單向一至二車道; 三座主橋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 引橋匝道寬12米,橫斷面型式,轉彎半徑18米,設計速度20千米/小時。 橋下最高通航水位12.4米(珠江基面),通航淨高4米、淨寬12米。 北橋跨徑布置為:23.9米+8×30.0米+24.0米+24.0米+7×30.0米+24.0米+24.0米+5×30.0米+23.9米,主跨30米; 南橋跨徑布置為:23.4米+3×30.0米+25.0米+30.0米+2×50.0米+30.0米+25.0米+3×30.0米+25.0米,主跨50米。
● 金山一橋
金山一橋上部結構為每跨30米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其橋跨布置:6×30.0米+6×30.0米,全長360米,共12個墩,1個橋台。橋樑標準斷面由兩個雙室斜腹板箱梁組成,橋面寬34.5米,單箱梁底板寬9.57米。箱梁梁高1.8米,外側挑臂4.05米,內側翼緣為2×2.75米,橋面橫坡由調整支座墊石標高形成,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50。
● 三環立交
三環路立交橋為長條形兩層苜蓿葉式全互通立交,高架層北端與金山一橋正向銜接共同組成金山大橋南橋主路引橋。主線南北縱跨三環路南環段,向南至地面往金山二橋延伸;地面層是東西走向的三環南路,通過270度迂迴旋轉的雙向隔離匝道互通高架層。三環立交地面層全長1132.49米、高架層全長1255米;高架層淨高21.78米;立交橋曲線半徑1500米。
● 東平隧道
東平下沉式隧道是金山大橋核心配套工程,為南北方向城市快速主幹道,總長約1356米,道路寬34.5至50.0米;其中下沉式通道總長1080米,為雙向六車道。通道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閉口段設有總長320米採光和通風井。金山大橋北橋主路引橋經短距離路面段直接東平隧道,向北無縫銜接東江大橋主路南引橋。
設備設施
● 監控設備
2014年8月31日起,金山大橋東平隧道安裝電子抓拍設備,監控隧道內超速、壓線變道等違法行為。
● 道路設施
金山大橋道路等級原是80千米/小時速度標準的城市快速路,設計上禁止非機動車和行人過橋;但實際建設中仍在北橋和南橋外側路肩上保留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設計,行車限速值也相應降低。 金山大橋水上立交下沉隧道設有逃生通道,僅供緊急情況下使用。
運營情況
● 通行事項
金山大橋北行道路在南橋開始分岔成三條線路:左側兩車道進入右轉高架跨線橋,中間一車道進入環島,右側兩車道是直行過江通往東平。在南橋中,惠沙堤立交進出口與金山立交分岔之間的緩衝距離不足200米,無論從金山大道去往東平、江北或文頭嶺,還是從文頭嶺去往惠沙堤二路,都需要提前、謹慎、連續變道,注意右側高速直行車輛的匯入。
● 限速調整
2011年3月4日起,金山大橋主路全段限速從50千米/小時提高至60千米/小時。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金山大橋是在水網密布、沼澤濕地全覆蓋環境上搭建的大型江面立交橋,建築結構複雜,橋樑規模宏大,線路交織密集。大橋地處西枝江、新開河、金山湖以及東江交匯處,位於五條大小河道匯聚點。文頭嶺至金山湖一帶是惠州市區內部重要的濕地和泄洪區,大橋施工需儘量減少對兩岸河床、堤壩堤防的破壞。 同時,大橋線路穿插建築密集區域,還需解決噪音問題。
榮譽表彰
金山大橋被評為2011年度廣東省市政優良樣板工程。
文化特色
● 公園
雖然金山大橋為現代化的立交橋樑,但它與惠州新城區東南片的江岸湖景融為一體,凸顯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都市形態; 北橋下穿東湖中心綠地, 東橋拱臥堤岸鹿江公園, 南橋與紅樓灘公園隔江相望。 南引橋、即金山一橋,南北平跨金山湖公園,東西分別與鳥憩沙灣橋、長橋魚躍橋兩座湖心人行橋遙相呼應;三座橋樑呈軸對稱分布,中間川流不息的車輛與兩旁靜心漫步的行人將城市中的快節奏與清悠閒氣息相互交融。 金山大橋名稱源於金山湖的開放建設,大橋投入使用後,交通狀況的改善拉近了金山湖公園同惠州中心區的距離。
建設規劃
2019年2月28日,根據《惠州市區主要擁堵點近期改善方案》,金山大橋準備實施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分流改造。
價值意義
金山大橋作為惠州市區東部快速通道的關鍵性工程,通車後,極大分流多年來不堪重負的西枝江大橋的交通壓力,惠州城區從南到北的時間距離被大大縮短,它也成為直接打通惠州市最大社區和商業區之間的通道橋樑。由此,市區環狀路網更加完善,整個沿線區域經濟發展更加活躍,發展前景也更加廣闊。 (惠州市政府 評)